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专访著名学者李天飞 | 孩子18岁之前应该读这些“底子书”
来源:国际学校信息网
时间:2023-03-02 07:19:02
今天小编搜罗了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专访著名学者李天飞 | 孩子18岁之前应该读这些“底子书”希望给择校的家长们提供参考。

李天飞采访全程视频
采访人:张聪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研发中心主任
十四年一线教学经验,获高级职称,市级骨干教师称号,并多次在教育部、小语会举办的国家级赛课活动中获得最高奖项,具有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与领导力。在传统文化课程构建方面主张“博之以思,育之以美,导之以文”深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审美素养的提升与文化人格的陶铸。
问:首先,非常欢迎李老师能够来到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给孩子们带来精彩的讲座,我们作为老师听了您的讲座也感到受益匪浅。有一些问题也想向您请教。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的问题,希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孩子的精神底色。您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如何开展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呢?
答: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关于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学习,我自己有这样几个想法:
第一、要“古今平衡”。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些人是“仰视”的,对古圣先贤永远是一种顶礼摩拜的姿态;还有些人是“俯视”的,认为传统文化已经陈旧了、过时了、落后了,都是糟粕。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古今要平衡,就是说我们在看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平视”的视角——你既不要认为它有多么牛,甚至觉得它远远超越现代文明,也不要把它简单地当作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
文化中所折射出来的其实就是古人的生活。既然是古人的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当然在很多方面是有进步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其实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既然没有区别,那么我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朋友就可以了。古人所说那些东西时代比我们早,又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它是具有一定的可传承性和经验性的,那么我们就来不妨听一听、学一学,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拿它当作一个金科玉律去执行。
第二点,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现在很多人不太懂得这个道理,往往把古人的东西一股脑地拿到今天的孩子面前,教给他们,实际上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古人的东西也有糟粕,你不能说古人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还有一些东西,虽然不是必须要否定,但其实它也是够不上经典,只是留存于民俗之中的一个文化内容——譬如说《弟子规》。很多人对《弟子规》很反感,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些人在一些场合把它拔得过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它就是一个古代的行为规范的手册而已。今天很多地方把它当成“圣经”,要天天背,甚至还延伸出要给父母磕头、洗脚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尤其值得我们警惕的就是现在网络发达了,很多错误的东西在网络上传播得很广。我是研究《西游记》的,可以关注到网上有很多从“阴谋论”的角度去解读《西游记》的,实质上就是按照他们的臆想脑补了很多内容的。这些东西是错误的,但是这些错误的东西恰恰通过网络为很多人所熟悉。还有一些讲《论语》也是,这些人认为《论语》是不能有错的,所以遇到一些和现代的价值观不一致的东西就凭着主观臆断给它变个说法,要么就是给它变个断句或者变个读音。比如《论语》里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他说这个“女”字是“汝”的意思——这就成了相声《扒马褂》了,在那里替古人“圆谎”。古代的文本本来就具有它的局限性,《论语》里的这个话在古代说是没问题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局限性,应该坦然地认识这一点,承认这一点。
第三点,是要关注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塑造。这句话听上去有点虚,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传统文化在古代其实也是起塑造人格的作用的,今天当然也可以起这个作用。比如现在很多小朋友背诵古代诗词,背诵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在人前炫耀一下?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讲究“诗教”,这是非常成体系的、非常精致的一种教育,用诗来进行教育,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表达非常优美精致,还能让他对他人产生共情,并让自己的人格变得饱满。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实他就是让诗歌来观照人的内心,然后去同情别人,使一个群体具有凝聚力,并对丑恶现象进行谴责鞭挞——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格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问:谢谢您的非常详尽的回答。现在很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但是又很迷茫,不知道该从那里着手去做。所以我们想请教您:除了平时多读多背古诗文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好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呢?
答:首先,读和背肯定是没错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读也好,背也好,不是为了读而读,为了背而背。尤其是背诵,这是一个最耗时间、最耗资源的一个学习活动了,我们背诵的一定得是经典名篇,通俗说就是IP比较大的。你不能为了一首诗、一篇文而去背它,而要通过背诵这一首把十首、甚至一百首都带过一遍——它一定是有一种“范式”的,或者是模范性的、经典性的一种东西。这样的背才是高效的背。
除了“多读”和“多背”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路径就是“多看”。多看,现在条件已经很成熟了,坐着高铁或者自驾旅游,你可以到各处去游学,去探访,进行实地考察。
还有一点,就是多和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人打交道。多去听他们的讲座,或者说有机会多跟他们交流,也包括多看他们的书也可以。我们古代有一个重要概念——“文献”。我就是学文献出身的。“文”指的就是刚才咱们说的多读多背;“献”其实指的是人,掌握着知识和文化的人,这两者不能偏废。而且这些人在生活中也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他的态度、性格、修养等等,所以说,走近他们,实际上也就是走近了传统文化。
问:谢谢!海嘉的孩子们将来一定会面临去海外求学或者在海外生活的问题。无论是从父母的角度还是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说,都不希望孩子丢掉自己的“中国心”“中国根”。您觉得在孩子18岁之前,哪些传统文化内容是特别需要孩子去关注或者掌握的?
答:我曾经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谈孩子在18岁以前应该阅读的几本经典著作,我管它们叫“底子书”。
第一就是儒家经典,至少“四书五经”要有所了解,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第二就是刚才说过的史传文学,以《史记》为代表的这“二十四史”——学生肯定是看不过来的,但是可以挑一些来了解;第三是诸子百家,道家、兵家、法家等等;第四个是集部,集部现在主要就是指诗词;第五,再加一个“说部”,就是白话小说。在这些的基础上,如果可以再加一个,我想加一个考古文博,过去没有条件讲考古文博,一般是把它放在史部里讲的,或者说其中的一些文字学东西,是放在经部的“小学”讲里。但是现在考古文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品类了,所以说我想加一个考古文博;然后如果再加一个,我想加一个中国的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以前也是放史部的,但是现在也蔚然成军,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品类了。再加一个,我想加一个文字学,文字学以前是在经部的,但是现在我也想把它单拎出来。
经、史、子、集、小说、考古文博、历史地理、文字学——这是八个,如果再加,还可以有书法绘画,一个九个部分。
问:大家知道您原本的身份是一名学者,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对《西游记》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这几年,您又花了很大的精力来推广、普及《西游记》这部文学经典,尤其是面向中小学生。您觉得《西游记》能够给中小学生哪些方面的智慧滋养呢?
答:第一,《西游记》这部书从故事的核心来说是一个成长故事,这在古典小说中是非常少见的。我们国家的古典小说里的人物一般成长性不是特别的强,但《西游记》却不一样。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西游记》这部书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我的很多美国朋友的孩子也很喜欢《西游记》,这个其实挺不可思议的。它能够被全世界的小朋友喜爱,这与其说这是因为它具有民族性,还不如它具有一种时间性——从书中能看到一个人物,或者说是一个英雄人物的成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应该说《西游记》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宗教、民俗的百科全书。好比说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等,如果我们真的深入到宗教当中去研究这些神佛,就太难了,你可能根本深入不下去。但是《西游记》就能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虽然可能是比较俗白的,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范本。我们想要知道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还是要读《西游记》。当然你也可以说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红楼梦》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是诗词也好,《红楼梦》也好,它们是精英们的精神世界,而《西游记》给我们提供的恰好是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所以也就特别为咱们老百姓所喜爱。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各种民俗的东西,历史的东西,还有社会的东西,它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一个百科全书,这个就不细说了。
第三点,我觉得《西游记》它也是一个特别适合孩子阅读的想象故事,能够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我们中国人是如何创作出这么一部想象力丰富的小说来的,这里边有哪些规律可循,我们在今天应该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去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这其实是从《西游记》里能够得出很多有益的经验的。
问:现在有一个词大家经常谈到,叫“内卷”。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往往感到十分焦虑。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类似的焦虑吗?是否可以和家长们分享一些您的思考?
答:我个人是从一个非常小的县城,从很底层的一个地方出来的,当然也经历过高考的洗礼,等等这些。在我看来,每一辈人有这一辈人的使命。好比说我现在四十岁,那么我是不是和我身边的四十岁的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是。也许有的四十岁的人,通过他家族上一辈人的努力,他从小就已经在大城市生活了,甚至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位置了,如果他的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努力的话,很可能就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但是,我不是这样,我在这四十年中甚至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试错”,是在为了谋生而奔走,是在经历一些今天的家长恨不得要把它从孩子的生活中排除掉的东西。
经历这些是不是就耽误我的时间了?可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就是这么一代人,这就是我的历史使命,下一代人可能也有下一代人的事儿。所以不同的孩子,他的环境不一样,他的使命也就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看法就很现实——我的孩子,应该是到不了一个出人头地的地步,或者说努力去成为社会精英。但是我想教给他一项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谋生的本事,这个我有把握,或者说我的能力是允许我这样做的。我更在乎的是实际的能力。比如说,我是写东西的,那么我的小孩儿很可能就会往这方面去培养他。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成为精英,而是让他学会怎么做事,怎么为社会做贡献,社会需要就说明你做东西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你与其让他成为精英,还不如让他知道我可以学习哪些有用的东西。所以咱们没有必要去焦虑出人头地这件事,而是要考虑你给予他的东西是不是有价值,能让孩子有尊严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
问:您觉得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呢?
答:其实在今天的讲座中我谈到了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是保护者,保护孩子不出问题。第二,应该是引导者,我说的这个引导者不是学术上的、专业上的。以我为例,实际上我小时候的很多家长,从专业上来说成为不了引导者,他可能就是农民,没法引导。但是有许多为人处事的基础的道理,他还是能够教给孩子的。比如说我奶奶,她没什么很高的文化,小时候就认了几个字而已,但是她看问题看的很清楚,每当我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她都能跟你说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她有一些非常淳朴的民间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道理,实际上也够了,起码对于孩子来说是足够了。至于专业发展上,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家长都能引领孩子,很多东西就像《典论·论文》里说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孩子有他自己的发展轨迹,我们只要能够把我们有的东西告诉他也就可以了,真的没有必要去替他规划太多的东西。规划的太多了,没准会适得其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孩子成年之后,或者说他的人格逐渐形成之后,家长——作为保护者,必须退场。你说你再厉害、再“牛”,人家孩子可能也不想再跟你“混”了,因为那样的话,他永远也不是他自己呀,他依旧是在以你儿子的身份存在呀!有很多大咖的二代是这样的,一生走不出他父亲、母亲的阴影,那你说他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