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秋活动 | 做陪伴孩子的“史途”行者
来源:国际学校信息网
时间:2023-03-04 21:29:02
今天小编搜罗了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秋活动 | 做陪伴孩子的“史途”行者希望给择校的家长们提供参考。

每每谈及中秋,终是儿时最喜欢的节日,孩提时期,中秋总伴着美好,美味,美忆。一盏桔灯,彩车巡游,换上一身新衣,想来只有春节可以和它相量。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怕多数是伴着传统的节日,传统的美食以及传统的活动而滋生得来的。在这样的日子,做陪伴孩子的“史途”行者,颇有了番风趣。
有人说,中秋始自宋代,也有人说,中秋始于唐。但海嘉教育研究院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主任张聪老师则认为:中秋节,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唐,盛行于宋朝。在中秋节的民俗中集合了中国古代的秋季时令习俗。在中秋这天,人们往往以月之圆象征人世之团圆,遥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自古以来,日与月这两大天体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它们不仅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它的运行规律也成为中国古代制订历法的基础;阴阳观念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中国人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月亮的美丽传说和想象总能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兴趣和感情,这也是中国素有关注月亮的传统。
在古人的世界里,玩月、赏月、怀月的日子恰似人间极美好的时刻。所谓玩月,即是对一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赋予。唐代人爱“玩”,并且“不以耽玩为耻”。玩不是简单的娱乐,尤其在文人那里,玩是欣赏,是研讨,是探究,是体味。爱玩,有玩的心情,有玩的兴致,往往就会产生玩的艺术。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海嘉幼儿园部的中秋节活动中,通过音乐、歌谣、手工、科学和厨艺等领域体验中秋活动。揉面团、包馅料,捏造型,制作属于自己的月饼。制作完成后的相互分享,相互赠予,与家人约定中秋夜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兔爷穿新衣、拓印小花纹让孩子们感受中秋元素,猜灯谜更是打开幼儿想象力的大门。
也许大唐是诗的国度、人人心中有诗意相关,对于大自然赐予的美,唐代人总是能够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哪怕为生活所累的凡夫俗子也不例外。如果要细究这种选择的基础,或曰形成这种选择的“特定的语境”,除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因素之外,我们不应忽略唐代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大体而言,唐代人普遍爱好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之美;具有较强的生命意识,享受人生,珍惜美好时光,追求人事的圆满。而这些,在唐人留下的中秋诗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
在海嘉小学部,我们力求凸显中秋所蕴含丰富的文化意涵。中秋剪纸,剪出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制作月饼,将幸福与甜美包裹在圆圆的月饼之中;吟诵中秋,思接千载,与古人对话;中秋灯谜,在快乐中体会中秋之趣......这些具有传统意味的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孩子的心中。
珍惜韶华、享受当下这一人生态度,使许多唐代人不仅自己不放过玩月的时机,而且劝别人也要做出同样的选择,恰似许浑在其《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中所说:“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又如薛莹在其《中秋月》中所言:“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珍惜韶华是与欣赏自然之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以复加的中秋之美,固然令人心生愉悦,却也往往激发良辰短暂、美景难再并进而哀叹生命易逝的焦虑与感伤。身心愉悦与焦虑感伤叠加在一起,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展开对生存与死亡、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往往将其导向珍惜韶华、享受当下的人生态度。
在MYP课程框架下,海嘉中学部学生中秋活动着重强调重大概念:联系,并涉及相关概念:背景、主题和自我表达。
六年级诗词书法展突出全球背景:
时空定位
开展中秋诗词书法展前,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积累大量有关月亮主题的古代诗歌,并学会初步赏析月亮诗之美;讲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特点并用展示纸练习;最后通过集中展示、观摩欣赏,深入体会汉字之美,体会中国传统书法之美。
七年级团扇绘制突出全球背景:
特征、认同和关系
在团扇绘制及题诗活动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语言与文学课上学习到的古典诗词之美,并尝试通过笔墨呈现诗词格律。
八年级灯谜制作突出全球背景:
个人表达与文化表达
学生结合既往所学,展示并深化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及古代君子品格的理解,并尝试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付诸笔端。与此同时,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在活动中体验民俗文化之美。
团圆,只有在离别后才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渴望团圆,也是离别后才会滋长的一种情绪。
在与MYP课程紧密联系的课堂活动中,我们本着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宗旨,使学生领略古典之美并得到情感上的陶冶与升华。在真实情境中反思和运用所学,并深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和人文情怀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珍惜当下,激发爱国和思乡惜友之情,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和家国情怀。
“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苍苍。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的时候,便成为“旅人方积思”的当然时间。“地远惊金奏,天高失雁行。如何北楼望,不得共池塘。”的时候,便成为“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感叹。
欣赏自然之美、珍惜韶华与渴望团圆,这些在唐代有突出表现的中秋情怀,并没有因为后来唐代的灭亡而消失,只是伴随着社会变迁和不同时代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尤其是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内涵,由于现实生活中别离现象的普遍而越发浓厚。
一个与月亮有关的日子,一次与月亮有关的美好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