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课程标准的编写背景 义务教育 数学 课程标准版读后感
来源:国际学校信息网
时间:2025-11-18 06:07:49
本文目录一览:
义务教育 数学 课程标准2011版读后感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感 《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请问谁有幼儿园的课程标准?谢谢
1.接受该课程的孩子是否放松、愉悦。并积极参与其中? 孩子们愉快、放松,在学习和游戏中感到很快乐是一项好课程的重要特点。要看课程的多样性是否符合该年龄段的儿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把“保障孩子的安全”和“为了使孩子自主地成长,活动中不可缺少一定的冒险性”结合起来。教师对幼儿的尝试活动既不要轻易制止或包办代替,也不要强求幼儿一定要做成某种动作。 2.是否有足够的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 孩子越小,越需要个别的关注。一般来说,一个班至少应有2名教师。一个2岁~3岁的幼儿班人数应为10~14个,一个4岁~5岁的幼儿班人数为16~20个。受过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专门训练的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幼儿是如何成长、如何学习的,从而能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照顾和教育。 3.成人对不同年龄和有着不同兴趣的幼儿的期望是否有适当的变化? 2岁的幼儿与4岁的幼儿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课程应给予幼儿不同的玩具和材料.这些玩具和材料又是有助于实现教师对幼儿的期望的。同时,教师和保育员应意识到并尊重幼儿在能力、兴趣、喜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4.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否都受到重视? 是否在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生理发展等方面都花了相应的时间并同等重视?好的幼儿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帮助幼儿学习数字、形状和色彩,同时还应帮助幼儿学习如何提问题.并如何发展答案;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使用他们正在发展的语言、思维和控制能力。 5.教师们是否经常一起讨论设计和评价课程? 课程设计应反映各种激烈的室外活动和安静的室内活动之间的平衡。在确保引导幼儿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活动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进行独立或团队的学习和玩耍的时间。灵活性,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乐于随时调整幼儿的日常活动以满足幼儿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6.是否欢迎家长来园参观,参与讨论课程。提供意见? 家长和教师的密切交流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经常与家长讨论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充分尊重各个家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邮箱:3789926014@qq.com






宁波市镇海蛟川双语小学
宁波国际学校
上海中学国际部
铁岭枫树岭国际学校
天津英华国际学校
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
六力国际学校
河北联邦国际学校国际部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